分享成功

旺旺商聊28预测群


借助?旺旺商聊28预测群?与GPT-4.0+AI模型,?我们提供智能预测和查询服务?,专注研究与技术创新,致力于打造全网最权威的在线查询系统手稿研究方兴未艾,中外对话再推波澜——回顾2024国际手稿学研讨会

2024年10月12日至13日,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主办的“跨学科视野下的手稿研究——国际手稿学研讨会(2024)”在长春落下帷幕。来自法国、德国、波兰、芬兰、日本等国家与地区的10余名学者,与中国大陆40余所高校、科研文博机构的近百位学者,围绕手稿学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徐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符杰祥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李宏伟副馆长担任会议联合主席。

与会者合影

手稿研究近年来呈现旺盛势头。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作家手稿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先后成立,两中心联袂从2020年开始连年主办国际手稿学会议,到今年已是第五次。本次会议也是以富藏现代作家手稿著称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次加盟主办,这说明在系列国际会议影响力逐渐扩大的形势下,校馆联合开展手稿学术研究的趋势正在形成。本次会议为近年来热度持续不减的手稿研究,再添一把旺火。

在12日举行的开幕式上,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解玲研究员主持,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邬志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吴俊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李宏伟副馆长、台湾“中央大学”易鹏教授先后致辞。邬志辉副校长向来宾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及文学院的历史,强调了该校中文学科在文献研究方面的传统与优势,指出手稿文献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期望本次会议能够显著推动中国手稿学的发展。吴俊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当代学术注重跨界、跨学科研究,而手稿学正是具有这种跨学科研究特征的新兴学科。由上海交大和东北师大两个手稿中心牵头、得到国内各手稿收藏研究机构的支持及国际手稿学界呼应的国际手稿学系列研讨会,已经成为引领中国手稿学研究、促进中西学术交流互鉴的核心动力,这对于中国当代社科跨学科研究的开拓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李宏伟副馆长在致辞中指出:在南北两所高校手稿中心引领和学术界同仁努力下,中国手稿学研究蓬勃发展,成为学界重要的学术活跃区和富有生机的学术增长区,本次会议的意义在于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深入挖掘手稿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揭示其在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独特作用。他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历史与优势特色,表示将大力推动馆藏数字化文献资料尤其是作家手稿的影印出版,为中国手稿学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更为丰富、更为专业的研究资源与学术支持,希望通过对手稿及手稿学的研究与探讨,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易鹏教授作为负责国际联络的协调顾问在致辞中回顾了他参与国际手稿学系列会议的历史,介绍了国际手稿学研究与国内研究的不同模式,指出现代手稿代表了不同类型的“进行中的工作”,而通过参加本次会议,大家实际上也是在做某种“进行中的工作”,通过对话,大家可以相互学习,重新思考手稿的基本问题以及彼此都关心的相关议题。

本次大会的学术研讨环节安排了大会报告、分场报告、青年论坛各三场。

大会报告版块,有9位中方学者和8位外方学者发表了主旨报告。境外学者的报告,多以文本生成、文本批评、手稿编辑等为探讨主题。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丹尼尔·费瑞教授以艾略特《荒原》手稿为例,强调读者痕迹在创作手稿中的存在,从而提出了“阅读痕迹”这一概念。德国基尔大学卡特琳·亨泽尔教授以1800年前后的德语信件为例,倡导对于“信件写作的物质性”的研究。法国昂热西部天主教大学研究助理茱莉亚·霍尔特关注到“女性文学翻译家手稿”这一特殊对象,强调女性翻译家在文学文化知识话语权的创造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角色。波兰雅盖隆大学助理教授马特乌斯·安东钮克分析了两部描绘身体创伤的作品——卡夫卡《在流放地》和波兰诗人瓦特的诗歌及其手稿形式,呈现了创伤文本对于“隐喻性身体”与“真实身体”的双重指向性。日本白百合女子大学井上隆史教授以三岛由纪夫和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为例,强调人工智能客观性与人类主观性分析的合作在手稿研究中的作用。波兰卢布林天主教大学的沃伊切赫·克鲁舍夫斯基教授探讨了在文本编辑中如何规范化呈现作品版本的流变过程,指出了数字编辑在这方面相对于传统编辑的独特优势。日本成城大学明星圣子教授是卡夫卡研究专家,她列举卡夫卡作品在日本和中国的出版境况,提出文本最佳编辑方式的难题。芬兰文学协会研究员萨卡利·卡塔加马基对芬兰诗人基维的诗歌《阿塔兰特塔》两个手稿版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较早手稿中呈现的碎片化写作痕迹能对既定版本的阐释提供启发,“最早文本层特征”因其对于当前作品编辑工作的指导意义而具有必要性。台湾“中央大学”易鹏教授则对画家特纳晚期多幅速写手稿予以阐释,指出特纳晚期速写不仅关注风景,也关注薛定谔所探讨的生命与自然,并揭示其风景画背后蕴藏的因工业化、社会动荡、旧体制崩溃、法国大革命、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等而带来的焦虑与紧张感。另外在分组报告中演讲的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博士研究生王缜虹的报告关注“翻译生成学”,她梳理了法国从文本生成学转向翻译生成学的过程,并以瑞士籍诗人和翻译家菲利普·雅各泰对意大利诗人朱塞佩·翁加雷蒂的翻译生成为例,结合周边材料,揭示二人在诗歌翻译过程中的“四手联弹”。这些报告的独特角度和理念,给与会者以耳目一新的启发感。

中国大陆的手稿学研究,向来以应用手稿学为擅长,近年来的系列手稿国际研讨会则大力提倡理论手稿学。本次研讨会上,理论手稿学继续显示出开拓的努力。上海交通大学王锡荣教授在题为《中国手稿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主旨报告中,全面回顾了中国手稿研究从古至今的发展概况,总结了近年来在手稿整理、出版、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就,指出未来发展的积极前景。这一报告对于与会的外国学者了解中国手稿研究态势有极大的意义。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增宝的报告从“艺舟双楫”这一古近代批评意象出发,钩探双楫并运、书文互释这一重要批评传统,梳理了现代以来书法从作为“中国文学”的附属到学科独立进而走向美术化的分化过程,认为晚近以来书法界对文人书法之倡导、人文学术界手稿研究之崛起,为激活“艺舟双楫”传统提供了新的可能与契机。他的报告一定程度上是东师手稿中心近年来“文章与书艺兼顾,还原、阐释、鉴赏并重”的学术追求的反映。上海交通大学符杰祥教授论述鲁迅笔名与文体政治的关系,虽属个例研究,但不乏史论意义。中国现代文学馆保管阅览部副主任邱俊平从馆藏实践出发,提出了手稿整理与研究中的方法论与伦理学问题,独立学者、东师手稿中心兼职研究员温加等不少学者不约而同提出手稿传播、文图关系等问题,凡此都对以往的理论命题有所拓展或深化。

在个案研究和利用手稿进行历史还原方面,书信日记手稿的发掘探讨仍然占有突出地位,易彬教授、徐强教授、杨华丽教授、石娟教授、陈越副研究员、孙连五副教授、邵部副教授、寇凤凯研究员、陈宏宙副研究馆员、战玉冰副研究员、马杰博士、顾振辉讲师、赵志军讲师等的报告均在此方面有独到探掘与发现,其中不少涉及鲁迅、郭沫若、巴金、茅盾、老舍、沈从文、丁玲、朱自清、闻一多、熊佛西、龙榆生、舒新城等现代作家稀见史料,也有一些涉及浩然、彭燕郊、孙中田、陈忠实等当代作家学人的手稿,显示手稿作为独特史料类型在当代人文研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海外中国学者作家手稿也引起了较大关注,苏州大学季进教授的大会报告《夏志清手稿的整理与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邓如冰教授的大会报告《中国作家海外手稿的发现、整理和研究——以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为例》均在个人考察整理基础上,用第一手材料翔实描述还原对象,从世界文化高度揭示华文文化走向世界的境遇。南京大学沈卫威教授及其团队(孔刘辉教授、朱洪涛副教授、曾祥金副教授、黄立斌副教授、张智勇讲师、林洁伟讲师、米兰讲师、童一菲助理研究员、李晓晓讲师、杨炀博士、史峻嘉博士、佟杨博士等)的多篇报告均从档案文献角度有所发掘并为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依据。独立学者、东师手稿中心兼职研究员徐自豪近年在近现代重要人物图片研究方面探索独到,此次报告细致考索与鲁迅有关的厦大人物图像,实现了新的突破,其过程与结论均饶有趣味。本次会议特意邀请一些古代、近代文史研究者加入,旨在搭建不同断代领域的对话平台。东北师范大学唐田恬讲师有关杨衔《梦花轩存稿》、北京大学张剑教授有关《宝熙日记》、浙江社科院郑绩研究员有关《李慈铭日记》等的手稿研究,都从近代文献领域与主流的现当代手稿研究形成了很好的呼应。

青年论坛是本次会议为博硕士研究生特设的专场,共有近50名研究生发表报告、参与研讨,其中涌现出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理论研究方面例如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刘竺岩的《网络时代的手稿传播:双重矛盾与未完成性》,应用手稿学方面如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张晓昱《〈子夜〉的命名演变——作者与时代的选择》、段佳妤《手稿修改与作家心迹:〈骆驼祥子〉的发生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唐媛媛《发动机·联通体·加工厂——从〈长江文艺〉40余封编通信札看当代文学编辑的文艺实践》、复旦大学硕士生张宝元《路翎晚年小说手稿探赜》、吉林大学硕士生王川《又是新波绿,潮回梦可通——从程千帆的佚诗说起》等,在选题、方法、文章等方面大都可圈可点,这显示了手稿研究正在勃发的后进力量。其中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以团队规模参与,还有不少来自各校的研究生都是连续几年参加研讨会,说明手稿研究的稳定队伍正在形成。来自历史学、文献学、戏剧学、美术学等多学科背景的研究生也预示着作为多学科交叉地带的手稿学具有广阔的前景。

东师手稿中心在研讨会上发布了《中国手稿及手稿学年度发展报告(2024)》,这是该中心自2022年首次发布年度报告以来,第三次以全景方式综述中国手稿界前沿动态的年度报告,对于业界和学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讨会设置了手稿展陈专区,供与会人员茶余会后观览摩挲。展品包括特邀藏家的现代作家稿本、书信数十件及东师手稿中心自存手稿资料若干,其中不乏蒋锡金手书手绘的精美同人诗刊《行列》、戴望舒《西班牙的一小时》译稿、汪静之《亚当以前》译稿、徐调孚《木偶奇遇记》译稿等珍贵稿本,也有顾颉刚、卞之琳、赵清阁、师陀、李健吾、施蛰存、孙犁、张兆和等人的亲笔信札。“手稿摩挲”环节有效营造了氛围,与会人员怀着浓厚兴致品鉴前贤手泽,碰撞见解、交流心得,成为会议的一大亮点。

13日举行的闭幕式,由会议联合主席、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作家手稿研究中心符杰祥教授主持。会议联合主席、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徐强作会议总结。他指出此次会议议题之广泛、方法之多样、作者背景之多元,令会议从不同方向聚焦手稿现象,很好地演绎了“跨学科视野下的手稿研究”这一主题。他从学术的收获、交流的收获、友谊与情怀的收获等几个方面总结会议成就,称本次会议使得已有四届历史的手稿学系列国际会议,又续写了灿烂的一页。

在新媒介条件下,人类的书写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手稿正濒于消失。但存量手稿仍然为数甚巨,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其发掘、保护、整理、研究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同时,作为典型的多学科交叉地带,手稿研究跨越文学、语言学、艺术学、历史学、翻译学、教育学、编辑出版学甚至多门自然科学等广泛学科门类,在国家大力提倡新文科的背景下,正在成为重要的学术增长区。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处理!
热门评论
  • zmy97958 LV12 路人
    2楼
    路过看看
    2024-10-26 02:28:52
    回复
打开论坛APP,与楼主互动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最热K友圈
  • 一只企鹅游到新西兰

    两个人的旅行

    88305
  • 球迷骑行半年见C罗

    安徽香浓

    38448
  • 教育厅短信平台入侵

    安徽香浓

    45354
  • 民营医院当街打广告

    安徽香浓

    87853
  • 分享了图片

    听海的贝壳

    62933
  • 秦岭遇险获救者发声

    安徽香浓

    16868
  • 乌喊话巴西逮捕普京

    安徽香浓

    88473
  • 姆巴佩回应被指强奸

    听海的贝壳

    94290
  • 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

    陈三忌

    26141
  • 长期忍痛降低免疫力

    听海的贝壳

    45143
热点推荐

旺旺商聊28预测群

这是app专享内容啦!
你可以下载app,更多精彩任你挑!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绑定手机才能继续哦!
绑定手机账号更安全哦!
Sitemap